首页 要闻 > 正文

广州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地名立法水平

广州的地名如行政区划名称(如天河区、太和镇、金花街道)、街路巷名称(如黄埔大道东、体育西路、陶街)、地铁车站名称(如公园前站)等的管理,都是民政部门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些地名乍看之下只是一个“称呼”,但其实这些“称呼”的命名和优化调整,不仅和市民出行息息相关,更关系到经济社会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方方面面。

近十年来,广州的区划地名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地名立法水平、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方面下足功夫,做出实效。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资源配置更合理

2012年,根据国家规划纲要关于南沙新区的定位要求和广东省“以南沙新区开发为突破口,使广州有更多区域在金融服务、港澳往来、土地管理、海洋管理、社会事务等方面享受国家一级扶持和优惠政策”的战略部署,番禺区的大岗镇、东涌镇、榄核镇划归南沙区管辖,为广州拓展新的战略发展空间奠定了基础。

2014年,为解决“老城区因管辖面积过小制约经济发展”、“从化、增城因不是城区建制,在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难以与整个广州市同步发展,甚至还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经国务院同意撤销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黄埔区;撤销县级从化市、增城市,设立广州市从化区、增城区。使从化、增城更好地融入广州发展的大战略、大格局中,进一步拓展了广州的发展空间。

2013年以来,为解决镇、街道行政区划设置和资源配置、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问题,越秀区等5个区分别对4个镇、17个街道的行政区划进行了优化调整,使镇、街道的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及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力推动公共服务职能的全面加强、公共服务机制的建立完善、公共服务方式的优化提升。

提高地名立法水平区划地名规范化、信息化成效显著

过去十年,广州在提高地名立法方面成绩明显。广州市地方性法规《广州市地名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共28条,从10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地名管理工作成效。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的基础上,将地名工作向“监管与公共服务并重”的模式转变,推进地名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同时注重保护老地名,弘扬传承地名文化,鼓励地名成果转化。

《规定》实施后,地名命名更名也有了更明确具体的要求。比如地名命名应当“明确易懂、含义健康,不得使用违背公序良俗、内容含义庸俗或者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词语”,要“尊重当地群众意愿,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反映当地历史、地理、文化和地方特色”,“派生地名与主地名统一”等。

同时,《规定》也让地名的公共服务内容进一步延伸,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开发标准地名信息应用服务产品,与城市建设、出行方式和导航科技的发展更加适配。《规定》也明确编制地名保护名录的有关要求和列入保护名录地名的标准,以及保护利用的相关措施。

2019年3月,广州市民政局印发行政规范性文件《广州市地铁车站命名规则》。该规则从采词顺序、部门职责、命名程序、标准名称使用、禁止性规定、更名规范等方面对地铁车站名称进行了详细规定,使广州市地铁车站命名工作有了专门的规范,有效解决了地铁车站命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地铁车站命名的工作效率。

2020年6月,《路牌、巷牌》地方标准出台,明确路牌、巷牌的制作、设置、安装、包装贮存和搬运、安全、维护保养、验收和检查等方面内容,着重考虑标志设置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既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又具有本地特色,提升广州市地名标志的标准化水平。

科学合理优化路名开展标准化专项行动

2014年,广州市民政局制定《广州大学城道路名称优化方案》,将广州大学城41条原有道路名称采用3种形式进行优化调整,一是以广州大学城内10所高校名称(或简称)与方位或数字序列派生命名,如大学城星海东路(星海音乐学院);二是以当地老地名派生命名,如贝岗村大街、穗石村大街(贝岗村、穗石村);三是采用寓意式与方位命名,与大学城教书育人的定位相符,如明志街、青蓝街、俊贤街,并同步更换515块路牌。优化调整后,广州大学城道路名称突出大学城的功能定位,同时兼顾当地历史和地理特征,文化性、指位性更强,受到公众一致好评。

2017年4月起,市民政局开展街路巷名称标准化专项行动,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显著成效,共对全市约11.8万多条街路巷名称进行标准化,完成119个镇(街道)辖内“城中村”和非“城中村”街路巷规范命名约6.84万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详细、准确的地名基础性信息,全市街路巷规范化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出读本开专栏宣传保护地名文化

广州市民政局以编撰出版地名文化读本、开设地名文化宣传专栏以及开展各种专题活动的方式,宣传保护地名文化,推进地名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让市民群众感受到广州地名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沿革。

2019年以来,广州地名文化读本《名在花城》《红色的印记》相继推出。《红色的印记》还被评选为2021年第二届“岭南书香十佳童书”之一,并列入《全国新书目》当年9月荐书单最受欢迎少儿类图书。2022年,广州市民政局在公众网站和微信微博平台开设专栏《羊城百地名》《广州地名的100个“为什么”》也深受读者欢迎。这些读本和专栏文章,通过介绍广州的老地名讲述背后那些深藏的故事,有效宣传广州地名历史文化。

此外,广州市民政局还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为基础,深入挖掘广州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老地名,汇总、梳理、编纂《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作为开展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基础工程,对列入地名保护名录的地名,将实行全流程严格保护利用措施,禁止随意更名。

2016年,广州市民政局联合广州地铁集团在地铁2、3、5、6、8号线等线路的换乘站和人流密集站点投放为期4个月的地名文化公益灯箱广告,分“岭南版”“广州版”两个版本。“岭南版”为传统风格,以中国水墨画为背景,配以书法的宣传标语;“广州版”为现代风格,以广州标志性建筑物为背景,与富有现代感的设计标语紧密结合。公益广告设计新颖,视觉效果突出,传达出地名的内涵与魅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

2019年,广州市民政局会同广州市教育局联合举办“名在花城”广州地名文化学生创作征集比赛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共收到投稿作品2200多件,包括画、短文、明信片设计等,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

2021年,广州市民政局在广州起义纪念馆启动红色地名打卡线上活动,通过介绍广州27个具有代表性的红色地名,讲述地名背后的故事,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广州艰苦卓越的光荣奋斗历程。

此外,2013年拍摄完成的20集地名故事系列专题片至今仍被不少观众提及,专题片精心挑选广州各区具有代表性的地名,如白云山、陈家祠、三元里、沙面、镇海楼、天后宫、高第街、猎德、长洲、广州塔、莲花山、宝墨园等,以影像视频的形式,将地名与相关的历史事件、民间传说、人物传奇联系起来,专题片短小精炼、文字生动有趣,拍摄完成后在公交车、地铁车站和部分电视频道播出,展示广州地名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标签: 广州民政局 行政区划设置 地名立法水平 派生地名与主地名统一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