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保险 > 正文

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便利性 各地金融监管部门细化落实细则

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是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5月23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纷纷因地制宜、细化落实相关细则,引导保险机构加强对新市民群体的保险服务。在监管力促下,保险公司也在不断推出创新的保险产品,各类针对新市民群体的新型保险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各地细化落实新市民保险服务

所谓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已有三亿人。

自3月4日银保监会、央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导银行保险机构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后,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纷纷因地制宜细化落实相关细则。

比如,5月17日,安徽银保监局联合多部门制定新市民“1+N”金融服务方案,鼓励保险机构发挥保险保障作用,降低新市民创业失败风险。5月20日,江西银保监局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鼓励保险机构着眼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创新保险产品,优化服务。

拉长时间线来看,此前北京、河北、广东、山东、河南、广西等超15个省市的银保监局也都在积极推进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鼓励辖区内保险机构开发专属产品。满足新市民群体在安居乐业、就业创业、租房买房、孩子上学、老人养老等方面的保险保障需求。

对于不同类型新市民的保险保障需求,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专员王言分析指出,新市民群体的需求存在较大异质性,保险公司要针对新市民群体的需求设计出切合该群体需要的险种,挖掘和匹配多元化需求,贴近新市民的需求点,推出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

王言进一步分析表示,对于新就业毕业生和进城务工人员群体,最急需的是医疗保障;对于进城农民和由于城市发展从本地农民转为市民的群体来说,他们的未来养老保障需求较强,应该重点为他们提供养老保险产品。对于那些长期在城市务工的人群,由于职业总体上不稳定,但是又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他们对于商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都有较强的需求。

市场积极响应新品涌现

在监管的力促下,各保险公司也纷纷试水,市场上出现了一批针对新市民的保险产品。

比如,近期宁波银保监局推出了“新市民综合保障保险”,为量化积分30分以上、年龄16-60周岁的新市民,提供意外身故、意外残疾、意外住院津贴、新冠保障、家庭财产等多重保障。4月29日,中华财险肇庆中心支公司也开出了广东省首单新市民综合保障保险保单,该产品涵盖家财险、人身意外险、第三者责任险等综合保障,还可以自由组合搭配。

针对快递员、外卖员等灵活就业群体的保险保障需求,继众安保险推出了“灵活用工保”后,5月20日,中邮保险推出了快递员专属意外保险产品“邮侠e路保”,该产品贴合快递行业工作节奏,能在“双11”“6•18”等快递员工作高峰期提供额外保障。

此外,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人保寿险正在开发灵活就业人员意外险,从意外身故伤残、意外医疗、猝死等方面为新市民提供保障,预计6月底上市。

新市民中既有刚毕业收入不多的大学生,也有收入相对不稳定的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农民等。对于新市民专属保险产品的开发设计,王言分析表示,保险公司要强化精算基础,根据新市民的就业形式进行风险分级,多元化定价,推出价格亲民的保险,新市民群体职业和经济状况不稳定,未来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大,因此保单应尽可能保持灵活性,提供较多的保单转移条款和选择条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同时,针对新市民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的情况,王言建议,新市民的保险意识不足,购买专属保障的积极性不高,保险公司要加强对金融知识和保险意识的宣传,注重消费者培养,并拓宽投放渠道,多方位触达用户。

标签: 新市民金融服务 金融监管部门 细化落实细则 保险公司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