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银行 > 正文

全球爆发金融危机概率不高,各国央行总体量宽将持续

随着近期海外疫情不断升级、避险情绪高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资本市场出现巨幅下挫,新兴国家资本流出也导致市场被动下跌,全球范围流动性紧张。浦发银行资产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客观来看,由于全球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在海外整体波动加剧的情况下,中国金融市场很难走出绝对独立行情。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在抗击疫情和生产恢复方面均已走在全球前列,境内本土新增疫情病例向零迈进,境外输入病例防控措施及时到位,企业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后续,伴随货币、财政和产业政策三管齐下,中国也势必将领先于海外市场率先走出疫情阴霾,进一步彰显中国资产价值,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风港”。

一、全球爆发金融危机概率不高,各国央行总体量宽将持续

近期海外股市大幅下挫,本轮暴跌的触发因素是疫情的“黑天鹅”事件,同时原油价格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的恐慌,但是否会引发金融危机,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短期是否引起金融市场流动性问题;二是整体的杠杆率问题;三是疫情发展本身对经济的拖累。3月以来,美联储连续两次大幅降息,并推出7000亿美元QE重启量化宽松,还先后设立“商业票据融资便利机制”、“一级交易商信贷机制”以及“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三项非常规流动性支持工具缓解美元流动性危机。总体来看,金融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足,当前全球经济可能处于衰退切换点,全球爆发新一轮金融危机的概率暂时不高,各国均将持续量化宽松政策。

二、中国金融市场彰显韧性,国内宏观政策空间充足

在全球金融市场巨幅震荡下,中国资产不可能完全独善其身,而且海外经济衰退也会一定程度导致外需受损。但在此次冲击期间,中国金融市场整体表现相对稳健,人民币资产呈现出较强韧性。当前相较全球其他主要发达国家而言,不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中国的弹药都更为充足。货币政策方面,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下调至零,欧洲、日本长期处于零利率或负利率状态,而中国1年期LPR利率4.05%、MLF利率3.15%,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12.5%和10.5%,外汇储备3.1万亿美元,均远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仍有较大政策空间;财政政策方面,美国2018年政府部门杠杆率达98.3%,而中国中央政府杠杆率16.8%,地方政府部门杠杆率21.5%,在国际上属于偏低水平,政府债务具备适度提升空间,后续可通过适度提高赤字率水平、实施减税降费、配合降准降息等措施从总量和定向两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经济恢复增长、进一步释放潜力。

三、疫情加速商业模式创新,转型升级带来行业新机遇

我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采取的居家隔离措施加速了诸多商业模式的转型创新,进一步激发未来经济增长潜力,部分行业机遇凸显。3月1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23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关注疫情催生的新型消费,如“智能+”消费生态体系相关的教育、医疗、养老消费的线上线下融合新消费模式,需求与政策的共振将进一步加速新经济发展。同时,此次疫情也为中国赢得了“腾笼换鸟”的战略机遇期,以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将成为疫情之后激活投资需求的重要着力点。此外,疫情引发对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的需求,后续带来公共卫生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基层卫生设施的与分级诊疗领域的发展机遇。

当前疫情全球蔓延,境内因较早控制住疫情发展,使得境内资产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加。此外,当前中国正积极开放金融市场,出台包括外资股权放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为境外机构投资者入场进一步创造条件。预计人民币主权资产的吸引力在未来几年还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长期看预计每年会有近千亿美元外资流入中国金融市场,中国资产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标签: 金融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