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 正文

新基建的七大领域,谁领风骚

新基建的七大领域各领风骚,蕴藏较多投资机会

从总体规模上看,未来五年新基建预计将拉动直接投资12.5万亿,考虑上下游配套投资和溢出效应,总投资规模可达27万亿。其中5G、轨交和大数据中心拉动投资较多,分别拉动投资超8万亿、8.2万亿和4.8万亿,其余方向各拉动约一万亿左右投资。

5G作为当前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引领技术,在“新基建”中占据重要发展地位。2020—2025年期间,中国5G商用带动的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8万亿元,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0.6万亿元,直接创造经济增加值3.3万亿元。

人工智能为智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底层支撑,为传统基础建设注入新活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是以算力基础、数据资源、算法平台和开源开放平台为一体的智能大脑。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的一部分,目标是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相关行业产业的创新提供算力、算法基础条件的系列基础设施。

政府多次强调加快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将大数据中心建设提到新高度。到2021年底,全国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力争将提升到55%以上,总算力超过120 EFLOPS,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降低到1.35以下;到2023年底,全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

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未来五年市场规模及核心产业增加规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1.4万亿元,核心产业增加值达1.35万亿。

新能源充电桩乘新能源汽车发展之东风,具备较大潜力。预计到2025年我国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保有量均超过630万台,按照公共充电桩投资成本4.3万元,私人0.65万元,预计到2025年投资规模将达到1794.45亿元。

我国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高速发展,运营线路及总里程稳步增加。城际高铁及城市轨道交通正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公共交通方式之一,成为中国重要的基础设施。预计到2021年我国高铁运营总里程可达5.25万公里,带动直接投资约2.7万亿元。

电力是工业部门的原动力,需求市场广阔。2020年国家电网面向特高压建设项目共投资1811亿元,有效带动社会投资3600亿元;“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计划面向特高压建设工程投资3002亿元。预计到2025年,特高压市场投资规模累计将达5200亿元,将带动装备制造、配电网建设等相关产业投资累计超过1万亿元。

正文

一、新基建的七大领域各领风骚,蕴藏较多投资机会

从空间布局上看,目前新基建的七大发展领域存在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应用也各具特色,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新基建项目建设各有侧重。东部省份占据新型基础设施产业上游,侧重基础研发与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创新引领作用;中西部省份强调基建相关产业化应用。

从总体规模上看,未来五年新基建预计将拉动直接投资12.5万亿,考虑上下游配套投资和溢出效应,总投资规模可达27万亿。其中5G、轨交和大数据中心拉动投资较多,分别拉动投资超8万亿、8.2万亿和4.8万亿,其余方向各拉动约一万亿左右投资。

1.1 5G网络

5G作为当前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引领技术,在“新基建”中占据重要发展地位。5G应用场景广泛,且多个应用领域极具市场潜力。预计未来十年5G将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起迎来信息通讯时代的黄金时期。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5G用户或将达到8.16亿,投资将达到1.5万亿元;2020—2025年期间,中国5G商用带动的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8万亿元,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0.6万亿元,直接创造经济增加值3.3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间接带动的经济增加值达8.4万亿元;就业贡献方面,预计到2025年,5G将直接创造约350万个就业岗位。到2030年,5G或会使全球GDP增加约1.2万亿至2万亿美元,其中60%~65%可能流向开拓性市场和中国,中国将成全球最大5G市场。

国家政策持续加码,大力推进5G建设。2020年12月,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2021年将继续有序推进5G网络建设及应用,加快主要城市5G覆盖,推进共建共享,新建5G基站60万站以上。2021年2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提升5G质量的通知,推进5G持续健康发展。4月,工信部起草编制《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2030年达到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过40%。

三大运营商创收稳步增长,资本开支扩张。2020年三大运营商合计营收1.47万亿元,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运营收入分别为7681亿元、3936亿元、3038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0%、4.7%和4.6%。2021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营业收入皆实现了同比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3.8%和13.1%,中国联通则增长为9.2%。随着国家与5G建设相关的政策不断出台,三大运营商2021年仍保持5G建设高投入,预计2021年全年5G建设将投资1847亿元,较2020年增加5.1%。

目前5G基站建设稳步推进,但2021年上半年建设进度有所放缓。根据《“新基建”发展白皮书》,建成基本覆盖全国的5G网络,预计需要5G基站500-550万站。截至2021年6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到96.1万个,上半年三大运营商新建5G基站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9.7万个,同比降低33.7%。预计到2025年,5G基站数量有望达到550万个。总体来说,5G基站建设持续稳步推进,但上半年由于芯片短缺,我国建设进度已被拖慢,预计随着今年底至明年上游产能紧张得到缓释,建设节奏有望恢复。

从全球范围来说,我国在5G研发和应用等领域处于相对领先状态。根据GSA(Global mobileSuppliers Association)统计,截至2021年8月底,全球137个国家和地区的461个运营商宣布它们正在投资建设5G,72个国家的176个运营商提供了一项或多项符合3GPP标准[1]的5G服务。

自从2019年10月工信部向运营商发放5G牌照算起,我国5G商用已经有两年。2020年世界5G大会上提到,在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中,来自中国企业的占32.91%,居世界排行榜首位;华为在5G标准必要专利上全球排名第一。在5G改革的浪潮中,中国已取得领先优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引领世界通信技术发展的重大机遇。

5G成为全球各国关注重点和竞争焦点,相关支持政策持续加码,部分国家已将5G建设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各国主要通过规划和进行频谱拍卖、简化监管流程、提供资金支持、减免税收等方式推动5G发展。美国致力于成为5G通信网络的领导者,使用国家安全等借口打压别国技术的发展;韩国将5G定位为国家战略,在2019年4月正式实现5G网络商业使用,成为全球首个将5G网络商用的国家;日本于2019年开始5G频谱拍卖,并计划在2021年继续扩大可用于5G专网的无线频谱资源。目前5G在全球的部署,已从中美欧日韩的星星之火渐成遍布五大洲的燎原之势,各国5G支持政策将继续助力5G及相关领域价值提升。

1.2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为智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底层支撑,为传统基础建设注入新活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是以算力基础(包括AI芯片和传感器)、数据资源、算法平台和开源开放平台为一体的智能大脑。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的一部分,目标是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相关行业产业的创新提供算力、算法基础条件的系列基础设施,未来人工智能将从“+AI”和“AI+”两方面进行产业变革。

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前景较好,预计到2025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和融资规模均可超过8500亿元。过去五年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市场规模及融资规模分别从2016年的154亿元、36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280亿元、14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69.79%、40%;预计人工智能市场将持续大幅度增长,2021年分别可达1963亿元、2083亿元。按照每年45%的增速估算,预计到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及融资规模分别为8677亿元、8797亿元。

得益于深度学习等AI技术的进步,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可达4900亿美元。近年来,深度学习+大数据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人工智能+”应用在智能安防、智能客服、智慧教育和智慧医疗等领域均有应用落地。截至到2020年底,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已有2335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初步估计随着AI在各个行业的深入应用,人工智能产业将持续迅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或将达4900亿美元。

各国持续出台人工智能战略规划和发展计划,增加研发领域的投资,促进政府、企业、国际投资者等的多方合作。美国具有较强的科技能力和研发能力,且重视发展人工智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规划和促进政策,使其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英国在2013年就将机器人技术及自治化系统列为八项伟大的科技计划之一,并在2014年发布了相关国家战略和发展目标,希望2025年在全球机器人市场获得10%的市场份额。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人工智能现已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最近五年,我国为抓住改革机遇,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不断加快人工智能行业布局与规划,在相关领域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预计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会进一步加大AI产业的投资和应用落地。

1.3大数据中心

政府多次强调加快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将大数据中心建设提到新高度。今年5月,工信部发布了《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1年底,全国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力争提升到55%以上,总算力超过120EFLOPS,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降低到1.35以下;到2023年底,全国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

在数字经济需求和政策红利双重刺激下,数据中心的市场规模持续稳步扩大。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及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截至到2020年底,我国数据中心投资规模达4167亿元,同比增长12.68%;市场规模达1819.3亿元,同比增长16.44%;数据中心机架数量为428.6万台,同比增长36.06%。预计到2025年,我国IDC市场规模将达3659.3亿元,投资规模超过6500亿元,机架数量接近900万架。

目前全球已建成一定数量的数据中心,但大数据中心仍处于持续建设、数量增加的发展阶段。根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统计显示,今年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增至659个,自2016年年中以来增加一倍多。若从位置来看,美国和中国继续占主要云和互联网数据中心站点的一半以上。日本、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印度等国也在积极部署,合计占总数25%,预计到2025年,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可达930座。

1.4 工业互联网

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4万亿。2019年是我国工业互联网全面铺开建设的元年,全年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总体规模达到2.13万亿元,同比增长47.3%。截至2020年底,我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总量达到6712.7亿元,同比增长10.4%;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为6520亿元,同比增长21.62%。我们认为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未来五年市场规模及核心产业增加规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1.4万亿元,核心产业增加值达1.35万亿。

“新基建”浪潮下的工业互联网是驱动我国工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破旧立新的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工业同样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我国工业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逐渐趋缓,加速工业化在创造丰厚的经济成果的同时,也面临高污染、高能耗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将工业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希望把握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进工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中央政府加快工业互联网工作部署,工业互联网迎来新一轮发展风口。近两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行业发展,并将工业互联网列为新基建重点工作方向之一。国家政策红利为工业互联网行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有利于打通工业互联网科技链、产业链和金融链,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广按下“快进键”。

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融合,为传统产业赋能。近两年,工业部门在积极探索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和工业互联平台的融合应用。华为、阿里等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5G”应用实践,逐步建立涵盖全生态各环节的新型工业互联网体系;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加速,形成了智能检测、工艺优化、辅助决策等创新应用,推动建模优化与迭代升级,增强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块链助力平台构建数据资源存储、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平台数据的归属确权、安全传输和可靠交易。

全球工业互联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相关市场规模均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在全球各国中,美国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领先实力,制造业强国的德国发展紧跟随其后。2019年,亚太地区在全球占据最多的工业物联网市场份额,其次是北美地区和欧洲地区;在16个重要工业物联网市场参与企业中,8家为美国企业、3家为德国企业,英国、瑞士、法国、中国和日本各有1家企业在列。据赛迪研究院统计,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在2020年底约为8887.7亿美元,2016-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26%。按照每年5%的增长率计算,预计到2025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1.1万亿美元。

1.5新能源充电桩

新能源充电桩乘新能源汽车发展之东风,具备较大潜力。根据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数据,截至2021年8月,公共类充电桩保有量98.5万台,私人类充电桩保有量106.5万台。预计到2025年我国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保有量均超过630万台,按照公共充电桩投资成本4.3万元,私人0.65万元,预计到2025年投资规模将达到1794.45亿元。

我国不断强调完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充电桩建设的重要性被提到新高度。充电桩对新能源汽车的迅速普及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新能源汽车大面积快速推广的基础。2021年2月,商务部印发了《商务领域促进汽车消费工作指引》及《地方促进汽车消费经验做法》,强调完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鼓励地方出台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政策。5月,为进一步加快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组织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在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强调尽快完备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导向下,新能源充电桩迎来发展风口。

我国目前充电桩数量虽在全球领先,但总体来看依然不足,车桩比较高,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巨大需求空间。2015年10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4个部门印发《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车桩比降至1.01的目标,并按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将全国划分为3类地区:

(1)加快发展地区:涵盖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海南,目标到2020年,推广266万辆,拥有充电桩250万个。

(2)示范推广地区:涵盖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目标到2020年,推广电动汽车223万辆,拥有充电桩220万个。

(3)积极促进地区:涵盖广西、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目标到2020年,推广电动汽车11万辆,拥有充电桩10万个。

但实际上,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与电动汽车发展并不协调,目前车桩比仍在3附近。今年1-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共计95万辆,同比均增长2.2倍,市场渗透率达到8.7%,增长势头强劲。截至到2021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603万辆,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量的50%,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为充电基础设施提供了庞大的市场规模。但目前我国充电桩比是2.99,暂未达到《发展指南》中1.01的目标,远远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的正常充电需求。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补能基础,加大充电桩的投资配置显得尤其重要,充电桩建设仍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

未来整体车桩比会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充电桩保有量稳步增长。当前来看,我国车桩比逐年下降的趋势确定性较高,截至到2021年上半年我国车桩比已降至2.99,其中公共桩的车桩比为6.35,同比下降15.03%;私人桩的车桩比为5.66,同比上升3.89%。2020年前,我国私人充电桩规模快速扩大,成为我国车桩比下降的主要驱动力;自去年起,受中央和地方政策鼓励和支持,我国公共桩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截至到2021年8月,我国公共类充电桩共98.5万台,环比增加3.44万台,同比增长66.4%,公共车桩占全部车桩比提升至48.2%。预计到2025年,公共桩数量有望超过560万个,公共桩占比达到50%,公共桩车桩比降至4.00。目前我国私人桩和公共桩数量都在稳步增加,其中公共桩增速加快,预计到2025年我国充电桩保有量将超过1000万个。

公共桩中的直流电充电桩或面临更大机遇。充电桩共有交流和直流两种类型,鉴于直流充电桩充电效果更高,单位时间内具有更大的充电量,可摊薄土地建设成本,增加收入,对运营商来说会是更佳的选择。国网是充电桩行业最早的投入商和运营商,2019年直流充电桩成为国网招标的重点。据统计,2019年国网面向公共领域共招标3165台直流充电桩,较大程度促进了直流充电桩的发展。2020年存量公共充电桩中直流占比38.3%,预计随着直流充电桩普及,到2025年公共充电桩中直流占比有望达到50%。

各国不断推出充电桩建设促进政策,助力电动汽车普及。自电动汽车推行以来,全球各个国家纷纷出台电动汽车充电桩相关补贴政策支持行业发展,加强电动汽车的推广和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美国及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还通过税收减免和补贴的方式促进私人充电桩建设。

据美国能源部可替代燃料数据中心统计,美国2011年开始明显增加充电站建设,截至到2021年8月,美国共有超过10万个公共充电桩,同比增加近2.8万个;近5年来,美国充电桩每年的增加率均高于20%,处于一个较快的发展建设阶段。同样,欧盟地区自2010年开始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充电桩数量迅速增加到2020年的285800个;充电桩增加率除2018年为11.8%外,其余年份均超过了40%。预计到2025年,全球充电桩保有量将达到4580万个,其中私人充电桩保有量3970万个,公共充电桩保有量610万个。考虑全球充电桩建设情况,未来该赛道发展空间较大,投资规模将超千亿元。

1.6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

我国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高速发展,运营线路及总里程稳步增加。近年来,城际高铁及城市轨道交通正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公共交通方式之一,成为中国重要的基础设施。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9月,中国内地累计有48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路线共计249条,运营线路总里程达8069公里,新增里程514.7公里。预计2021年下半年还将新增运营线路长度700公里左右,到2025年,我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将超过1.5万公里。

此外,截至到2020年底,我国高铁运营总里程约为3.89万公里,同比新增2520公里,增速为5.42%,2021年国铁集团计划新增投资高铁1600公里左右,预计今年年底我国高铁运营总里程可超过4万公里。按照每年新增3000公里,预计到2021年我国高铁运营总里程可达5.25万公里,带动直接投资约2.7万亿元。

轨交和铁路行业具有较强的周期属性,通常由国家或政府的政策规划为主导。202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中提出智慧城轨建设两步走战略。当前,31省市均发布了轨道交通类建设项目,铁路+城际+城轨行业景气度向上,相关配套投资有望加码。今年以来,交通部不断发布城市交通建设规划,结合国家对城镇化以及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持续推进,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新基建下的城轨换“新”旨在为老基建下的轨交转型升级。新基建中的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融合了当前我国一系列先进技术如信息技术或自动控制技术,在动力装置,比如储能、实时供电、充电的模式以及在列车的自动运行和控制系统中具有很多技术创新,提升了轨交运营的效率。此外,新的城际轨交和高速中广泛应用了5G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用于打造更加智能和数据化的城际轨交体系。

从城镇化的角度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普遍在80%左右,中国城市化率目前不到70%。近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逐年稳步增长,从1980年的19.4%提升至目前的63.89%,相较于2019年增长3.29个百分点,中国的城镇人口已达超9亿人。近年来中国城镇化率稳步增长,大中城市的人口虹吸效应逐渐明显,目前各大城市不断发布人才吸引政策,在相关配套政策的不断出台之下,未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仍将继续提高,城镇化的深耕细作和提质增效将逐步纳入政府的考量之中。

对标发达国家及大型城市,城市率的提高将必然带来城市公共交通的繁荣发展和轨道交通密度的提升。借鉴国际发达城市的城市轨交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城市化率越高的城市往往轨交密度也相对越高。日本在90年代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在2018年城市化率达到91.62%,以日本人口聚集的东京都地区为例,该地区的轨交密度从1965年的0.037km/km2、1990年的0.1km/km2,逐步提升至2015年的0.139km/km2。

我国大部分一二线城市目前的城轨地理密度(里程/面积)与人均密度(里程/人口)相对国际主要城市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提升空间仍较广阔。巴黎、纽约、伦敦的地铁密度可达到2.07、0.33、0.26公里/平方公里和1.01、0.48、0.45公里/人,而我国上海、深圳的密度为0.12、0.09公里/平方公里和0.28、0.14公里/人。我们认为未来中长期内大概率还将持续规划城市轨交基础设施建设,使之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当。

城际高铁及轨交建设助力提升城市群功能,打造高质量城市群。从2005年京津城际铁路动工、2008年开通运营以来,我国城际高铁、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背后是我国城市群布局和架构日益完善。我国目前已有19个国家级城市群,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城市群推进工作已从规模和数量,转向提升城市群功能,建设高质量城市群。

1.7 特高压

电力是工业部门的原动力,需求市场广阔,预计到2025年特高压市场总投资规模可达1.5万亿元。电力可以说是新基建的动力来源,无论是5G、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还是大数据中心,这些技术的运行都离不开电力网络。2020年国家电网面向特高压建设项目共投资1811亿元,有效带动社会投资3600亿元;“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计划面向特高压建设工程投资3002亿元。预计到2025年,特高压市场投资规模累计将达5200亿元,将带动装备制造、配电网建设等相关产业投资累计超过1万亿元。

特高压电网行业受国家政策导向影响较大,随着电网政策密集出台、投资规划不断实施,特高压电网行业景气度明显提升。发展清洁能源被国家提升到了新高度,在2021年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上,国家电网提出,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双碳”目标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并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近两年来,国家能源局不断强调加强跨省跨区特高压电网建设,特高压领域迎来新发展契机。

我国电力供需矛盾长期存在,电网跨区域输电存在必要性。2021年1-8月,全社会用电量547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全国发电量538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3%。东、中、西部地区社会用电量分别为27221、12238、15245亿千瓦时。东部沿海地区是耗电重点区域,但该地1-8月发电量为23141.2亿千瓦时,存在4079.8亿千瓦时的电量缺口,依赖中西部地区的电力输送。特高压是目前最先进的输电技术,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少占地的综合优势,是解决我国地域电力错配矛盾的重要工具。

我国特高压工程稳步推进,预计到2025年累计线路长度将超过7.5万公里。截至目前,国家电网建成投运“十四交十二直”26项特高压工程,核准、在建“两交三直”5项特高压工程;在运在建31项特高压输电工程线路长度达到4.1万千米,变电(换流)容量超过4.5亿千伏安(千瓦)。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规划,将新增特高压交流线路1.26万公里、变电容量1.74亿千伏安,新增直流线路1.72万公里、换流容量1.63亿千瓦。预计在“十四五”期间,特高压电网将迎来新一轮的建设高峰期。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特高压工程建设放缓,2021年疫情逐渐受到控制,经济压力得到减缓,伴随政府特高压扶持政策持续加码,我国特高压投资将大规模全面重启,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预计2021年特高压工程累计线路长度将增长至42160公里,同比增长18%。按照每年16%的增速计算,预计到2025年,我国特高压工程累计线路或将超过7.5万公里。

风险提示:债务风险超预期,基建投资不及预期

本文编选自“文涛宏观债券研究”,作者中信建投黄文涛;智通财经编辑:杨万林。

标签: 中信建投 基建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