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铁装备和中铁隧道局联合研制,应用于我国最深水下隧道——深(圳)江(门)铁路珠江口隧道工程的“大湾区号”盾构机在广东顺德成功下线。
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珠江口隧道水下最大埋深达115米,是我国水下隧道的最深纪录,最大水压1.06兆帕,相当于每平方厘米承担10.6公斤的压力,为世界之最。
像这样的世界之最,在我国交通装备领域还有很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攻克技术难关,自主研制的交通运输装备和工程机械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高速列车、重载列车、城轨列车和电动汽车等交通运输装备,在绿色建养和设施耐久性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了一批交通运输装备关键技术,使我国电动汽车等交通运输装备水平跃居世界前列。
其中,高铁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在创新的引领下,短短十几年就实现了后发赶超,成为我国整体领先世界的行业之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实现世界上首次时速420公里交会和重联运行,在京沪高铁、京津城际铁路、京张高铁实现世界最高时速350公里持续商业运营,智能型动车组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具备跨国互联互通能力的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距高速动车组下线……
高铁装备的成功,激励我国交通装备行业实现全方位突破。
盾构机等特种工程机械研发实现重大突破。大中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船、极地航行船舶、智能船舶、新能源船舶等自主设计建造能力增强。中国已成为重要的港口装备制造国和出口国,海工装备初步实现作业环境从浅海到深海、从近海到远海、从水面到水下、从常规海域到极区的转变。成功实施500米饱和潜水陆基载人实验。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支线客机ARJ21开始商业运营。
令人欣喜的是,不仅是具有传统优势的建设装备生产取得突破,在乘用车等一些传统弱项方面,我国也正在发力。据统计,2021年1月至7月世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284万辆,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世界份额达到48%。一批造车新势力开始崛起,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借助新能源转型,汽车行业正力图改变“大而不强”的现状。
交通装备领域还充分利用我国数字技术方面的优势,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有机结合,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将模式、业态、产品、服务等元素融汇集合,更好地实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研平台管理、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新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
正是在寻求突破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交通装备领域完成了许多重大课题的研究和创新,完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今天,跨海特大型桥梁不再畏惧深水、强风、巨浪等恶劣海洋环境的严峻挑战,黄土隧道、黄土公路施工建设不再是世界级难题。
未来,科技创新依然领航发展,并将站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交通运输行业应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继续创新发展,当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民生福祉、行业现代化建设的先行。
标签:
创新
引领
交通
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