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 正文

一季度经济增速滑落 市场激烈讨论“保目标”“保增速”

本周五,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即将发布。作为全年经济增速构成重要一部分,一季度经济增速滑落幅度,与后期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着力点和力度密切相关,这是市场高度关注该数据的主要原因。目前市场机构普遍预期一季度经济将为负增长,预期增速值从-5%到-11%不等。

虽然,目前市场对于“保目标”“保增速”的讨论仍十分激烈,但根据相关测算,要实现保就业,需要的经济增速并不低。考虑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拐点远没有到来,甚至有可能持续时间会很长,专家认为,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必然不能够简单地实施救助政策的锦标赛,而应当具有协调性。保就业保民生是宏观管理底线成为广泛共识。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给出一揽子宏观政策的基准方案是以1万亿疫情补贴为先导、以2万亿新老基建扩展为主体,同时进行接近3.5万亿的减税降费。而如果二季度面临的冲击更厉害,国内复工复产面临的压力比想象的更大,就应该相机调整一揽子政策方案的内涵。

保就业保民生需要的经济增速不低

由于20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目标“交成绩”的关键年份。目前,市场对于疫情影响下是否需要“保目标”“保增速”的讨论仍十分激烈,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是否需要定量目标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在日前举行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2期)上指出,从宏观管理角度,当前的底线思维就要保就业、保民生。2020年全年经济发展的定性目标是有的,就是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但设定定量增长目标还十分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全球疫情发展仍处于快速扩张期,未来走势和对经济的冲击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王一鸣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看“量”,更要看“质”。即使个别指标在数量上可能与预期略有一点差距,也不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在一季度经历国内疫情第一波冲击后,正在筑底过程中,但欧美发达国家疫情蔓延后,正在对我国经济形成第二波冲击,冲击强度可能不亚于第一波冲击。展望全年,中国经济增长曲线大致是一个“不对称的U型”,经济反弹出现在什么时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疫情能否得到控制。

王一鸣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刚刚公布了全球2020年的预测。在全球经济面临严重衰退,发达经济体和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均可能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守住一定幅度正增长的底线,努力实现最好的结果,我国经济在全球中的份额和相对位势就会继续上升。

多数专家都认为,经济发展还是需要有个“靶子”。由于全球疫情拐点远没有到来,市场观点较为一致地认为宏观管理应该具有底线思维,要确保公共卫生危机不演化成系统性的经济危机和系统性的社会危机。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所长李迅雷认为,当前服务业对经济贡献为主导,经济增速变化对就业的影响更大。因此以解决就业问题为目的也需要定目标,建议把区间扩大到2个百分点。

根据刘元春的测算,2020年如果保证城镇新增就业在1100万左右,GDP增长速度要达到5.5%;如果要保证城镇新增就业在800万左右,全年GDP增速需达到5%;如果要保证就业规模较去年不下降,那么至少要保证4.5%左右的水平。

刘元春表示,保就业、保民生所需要的增长速度,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么低,而是要求的比较高。目前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2%-3%就可以保证就业水平,保证失业率不超过5.5%,这种测算严重不负责任。

刘元春进一步分析,分季度来看,如果全年目标设定为5.5%,按照收入法测算,如果1季度GDP增速为-5%,假设外部需求的冲击对于中国经济第二季度的冲击在2个百分点,后面三个季度的实际增速分别要求达到6.63%、8.63%和8.63%。而假设外部需求的冲击对于中国经济第二季度的冲击在5个百分点,那么后面三个季度的实际增速分别要求达到4.43%、9.43%和9.43%。二季度外部冲击导致中国GDP增速回落5个百分点意味着中国外需极度恶化。而如果将外需极度恶化的条件下全年增长目标设定在5%,只要求非农就业总规模不变,达到保就业的目标,后面三个季度增速分别为3.75%、8.75%和8.75%即可。

宏观政策实施要加力提效并具有弹性

3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由于全国“两会”尚未召开,这次会议相当程度上有提前定调的作用,所以也得到了相关各方的高度重视。中国如何推出自己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市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财政货币政策方面。对比国外采取的措施,有观点认为中国推出的宏观政策力度还不够,但也有不少人谈刺激“色变”。

回到国内,疫情发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了诸多逆周期调节政策。如:财政政策方面,包括三大类23大项,支出总额在1.3万亿,落实金额在5000多亿左右。货币政策方面,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疫情防控“30条”举措,货币政策推进计划所涉及的金额达到4.4万亿。此外,还有“扩”“稳”“保”“促”“兜”的五大类就业政策,20条“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政策,19大类消费促进政策。4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着力于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可以看出国内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也在层层加码。

刘元春分析,认为政策力度不够与疫情以来,国内宏观政策采取的是“超严格的疫情管控政策+稳健的经济救助政策”有关,也与政策落实过程中,需要配套政策跟进,出现政策落实碎片化有关。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董事长、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在前述CMF研讨会上表示,国内应对疫情的宏观政策举措缺少“化零为整”的举动。

刘元春提醒,当前中国与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不一样,疫情阶段不一样,约束条件不一样,因此,一揽子政策内涵必然有差别。中国前期围绕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必须要在预期调整上下很大的力气,政策落实的协调性也不是简单地实施救助政策的锦标赛。宏观政策目标要强调社会救助导向、民生导向,而不是简单的增长导向。

对于一揽子宏观政策设计资金如何匹配?刘元春给出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基准方案是以1万亿疫情补贴为先导、以2万亿新老基建扩展为主体,同时进行接近3.5万亿的减税降费。如果二季度面临的冲击更厉害,国内复工复产面临的压力比想象的还要大,就应该相机调整一揽子政策方案的内涵。

王一鸣表示,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考虑到应对疫情给财政增支减收带来的压力和稳定经济的资金需求,中央财政赤字率可在去年2.8%的基础上再提高,如果提高1个百分点,财政预算支出就可增加1万亿元。向商业银行发行特别国债,既有利于发挥特别国债长周期、低成本的优势,又有利于释放淤积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发行规模可在综合评估疫情对经济影响的基础上而定。专项债规模也可以再扩大,并可适当提高用于资本金的比例,以更好发挥撬动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

王一鸣还指出,保就业的前提是保企业,特别是要稳住中小微企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救助十分紧迫。现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一步还应加大政策力度。如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以及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降低利息负担等政策,实施期可以再延长。再者,政府还可对特殊困难群体给予更多直接性补助。

“这次疫情对经济系统是一次压力测试,一些矛盾和问题会暴露出来。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也要利用好疫情倒逼形成的改革‘机会窗口’,将实施宏观政策措施与深化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王一鸣说。

此外,宏观政策措施既要有效减缓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要有效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叠加影响,具有较强政策弹性,也被许多专家认为十分重要。

标签: 经济增速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