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 正文

文化|太行山村戏韵浓

“平调落子戏曲小镇”邯郸武安市楼上村,传承发展地方戏曲,吸引八方游客

太行山村戏韵浓

“下一沟,到楼上,吃拽面……”夏日晌午时分,邯郸武安市楼上村一处农家院里传出阵阵清脆婉转的落子戏,引得游人循声而至。


(资料图)

走进农家院,小方桌上刚沏好的茶冒着热气。茶香氤氲,戏韵悠长,不由让人听得入了迷。或许是察觉客人登门,戏音骤停,堂屋纱帘一掀,女主人朗声笑着出现在众人面前。她叫王芹如,今年62岁,在村里经营一家面馆和一间民宿,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品尝她做的当地特色饭菜,听听村里的平调落子戏。“好多回头客会提前打电话预订房间和饭菜。”王芹如说。

楼上村村民爱戏、懂戏,生活中处处浸着戏。“我们这儿几乎人人都能唱上两句平调落子。”准备饭菜时,王芹如随口唱着家乡戏,有时还是“现挂”,看到什么唱什么。

如今,行走在楼上村,处处有戏曲元素:在绿水青山环绕的村口,村标石上高悬着戏曲脸谱,“平调落子戏曲小镇”招牌引人注目;就地取材太行山石修建而成的村间街巷,取名“花旦街”“金枝巷”“蓝桥胡同”……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戏曲沃土,正逐渐成为戏曲热土。

武安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武安平调落子的发祥地,地处太行深山区的楼上村是平调落子主要传承地,村里至今还有自己的剧团和剧场。

“系上围裙下得了厨房,换上行套上得了戏台。”面馆老板娘王芹如的另一个身份是楼上村剧团演员。面馆墙上还挂着她和村民的演出剧照。“楼上村剧团已经传承了几代人,现在农闲时我们还经常到山西、邢台等地演出。”提起村里的剧团,王芹如充满自豪。她告诉记者,如今剧团能演十几出大戏,村里还有武安平调落子传习所,戏曲专业老师定期来教孩子们学唱家乡戏。

沿着金枝巷一路走去,就到了村里的武安平调落子传习所。一进小院,记者就看到5个女孩正在练习戏曲基本功。国家级非遗项目武安平调落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武安市文化馆原馆长王新荣给孩子们挨个“掰”动作。

12岁的双胞胎姐妹董潇丹、董潇元从三年级开始跟着王新荣学唱平调落子,每逢村里演出,两姐妹都会上台表演。“我的同学里喜欢平调落子的可多啦!我们都是从小就听戏,越听越喜欢,所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学戏了。”排练间隙,董潇丹开心地跟记者聊起家乡戏。

“楼上村的戏曲传承基础特别好。很多七八岁的孩子都喜欢家乡戏、学习家乡戏。传承好戏曲文化,能够为武安平调落子培养更多人才。”王新荣说,自从2019年武安平调落子传习所成立,她每周都来免费教学,村里很多小学生都跟她上过课。

村里人迷戏,浓郁的乡音诠释着一辈又一辈楼上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也为楼上村打通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楼上村东望京娘湖景区,西临七步沟景区,北靠巍巍东太行景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武安市以全域旅游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依托地方平调落子戏曲文化,助力楼上村走上特色致富路。”武安市委宣传部宣教中心副主任邓楠说。

近年来,楼上村不断推进“戏曲+旅游”的文旅融合步伐,将这里丰富的山水资源和戏曲文化传统深度结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每逢节假日,周边城市有不少游客都会来这里体验“看着优美山景、听着平调落子、住着特色民宿”的惬意生活。2018年,村里建起武安平调落子博物馆,全面展现武安平调落子的发展历程。2019年,楼上村被评为“河北省最美乡村”,未来还要建立平调落子研学基地,在传承、弘扬古老剧种的同时,将楼上村打造成“全国最美乡村”。

老百姓知戏、懂戏,自然爱戏、传戏。楼上村剧团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创作平调落子现代戏,用乡音传递党的声音,把“书面语”变成“家常话”,成为基层党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宣讲惠民政策的载体。

“那一天天气好,日头毒,把麦子晒到当院里呀……”记者采访结束时,静谧的山村里再次飘荡起婉转戏音。戏韵悠扬,唱出了村民在新时代更上层楼的好日子。(河北日报记者 曹 铮)

标签:

精彩推送